韩国目前“申遗”的是一本问世400周年的韩医学圣典《东医宝鉴》,并且申请的项目并非“文化遗产”,而是“纪录遗产”。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韩轩 驻首尔记者干玉兰报道 10月6日,绝大多数中国人正享受“十一”长假过中秋的难得机会,这也是中秋节被列入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第一次“亮相”。
正当此时,一个标题赫然出现在当天《广州日报》的头版上——《韩国拟将中医改为韩医申报“世遗”》,去年韩国成功申报“江凌端午祭”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深深刺痛了享有悠久历史传统的中国人,乃至促成举国上下检讨对传统文化象征的保护。在扼腕叹息之后,2006年6月,端午节与其它517项成为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当国人以为可以舒一口气的时候,“警钟又被敲响了”。
又一个“端午祭”?
《广州日报》的这篇报道援引某医生的话说,“现时韩国在成功申报端午祭之后,拟将中医改为韩医申报世界遗产”。
报道所透露的消息迅速传播开来:在网络上传播的速度最快,人们纷纷在网络上发言议论此事;平面、电视媒体跟进报道,甚至引起了境外媒体的注意;国家相关部门也对此事表示关注,并作进一步了解。
“申遗,我们为什么老是慢一拍?(《南方日报》语)”充满焦虑的情绪在公开的媒介上蔓延着,有人开始提出疑问,“对于‘韩国要把中医改韩医申遗’的说法,我认为缺乏可证性,仅凭某位医生的一句话就弄出了这么一个抓人的新闻,可疑。(《燕赵都市报》语)”
此遗产非彼遗产
当本报记者联系韩国保健福祉部韩方政策组事务官高太根要求证这一消息时,刚说出“申遗”两字,他马上就会心地笑了,显然高太根非常清楚“韩医申遗”的消息已在中国引起了轩然大波。他向《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展示了一份题为《〈东医宝鉴〉问世400周年纪念活动计划》的材料,再三声明,韩国为了配合将在2013年举行的韩医学圣典《东医宝鉴》问世400周年纪念活动,准备将它申请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纪录遗产,并不是要将韩医申请为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所谓世界纪录遗产,是指包括手稿、图书馆和档案馆保存的任何介质的珍贵文件以及口述历史的记录。
“这应该是个误会。”高太根郑重地向记者解释。“韩国刚于5月成立了一个以保健福祉部次官(副部长)为委员长的《东医宝鉴》问世400周年纪念活动促进委员会,该委员会今后数年的工作目标即以《东医宝鉴》申请世界纪录遗产为契机,将‘韩医’打造成为世界品牌。不过,需要说明的是,《东医宝鉴》申遗一事目前尚属准备阶段,还未提上正式日程。另外,现阶段,韩国尚无将‘韩医’申遗的计划。”
“韩医”“汉医”辨析
韩医到底是什么?“韩医”在1986年以前一直被称为“汉医”,从“汉”字不难看出其源头。
但目前韩国的社会难觅汉字踪迹,年轻人中认识汉字的人也不常见。因此,在1986年韩国修订《医疗法》,将“汉医学”更名为“韩医学”后,大部分的韩国人实际上都没有意识到这个词其对应汉字只剩下“韩医”了,有韩国人认为原本就应该是“韩医”,甚至还有韩国人问:“这两个字有什么差别吗?”
韩国将“汉医”更名为“韩医”,记者认为或许可以理解为韩国希望创建“有韩国特色”古代东方医学独立体系,韩国人认为,韩医是中国医学传入韩国后,融合了印度医学及佛教医学,再与韩国自身的治疗方法相结合发展而来。
“应客观看待韩医申遗”
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早在2003年就开始酝酿中医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组织有关医生进行细致调研,并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持沟通。但直到最近迅速升温的所谓“韩国改中医为韩医申报‘世遗’事件”,许多中国人才第一次注意到中国其实早已经有了“中医药申遗”的抱负。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司沈志祥司长告诉《国际先驱导报》,其实韩国所说的世界纪录遗产就是中国所说的世界记忆遗产,但现在确实没有得到韩医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消息。沈志祥司长同时认为,《东医宝鉴》可以申请世界记忆遗产,我们也可以申请中医的古代医学典籍,并不冲突。
从今年7月开始,沈志祥负责担任同期成立的“中国传统医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的副主任兼秘书长,这个委员会是中国传统医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工作的领导机构,对申报工作进行规划、管理和监督。
有些出乎记者意料的是,沈志祥司长不认为韩医与中医申遗存在竞争关系,“并不是像有些媒体说的那样是韩国以‘中医’来申报,也不是说如果韩医申报,中医就不能申报了”。相反,应该客观看待韩医申遗,对中国“也有好处”——沈志祥司长告诉记者,韩国启动的消息在国内传开以后,原来反对中医申遗的也不反对了。
中医药申遗并非为了斗气
中国很早启动申报,固然一方面是为避免出现中医药文化遗产被其他国家抢先申报的被动局面,不过推动中医药申遗的关键还在内因。
原本学西医出身的沈志祥至今记得,当初考上医科大学时的那份兴奋,“当时就觉得以后生病不用怕了”,但越深入学习他越觉得“可怕”,“因为很多病现代医学都解决不了,也不了解它的病因”。他还发现,中医能够不用开刀不用化学药物治好病,“这是无价之宝”。
中国传统医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在解释申报的必要性时认为:“通过‘申报’,可以让民众充分认识中国传统医药的价值,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并提高对中国传统医药的认识,体现以保护促发展 ,通过继承求创新的理念和思路”。
中医药申遗最新进展
2006年4月20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生效,此前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项目自动停止。根据《公约》,将会建立“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给中医药申遗工作带来了新的局面,因为此前中医药是参照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申报的。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两年一次,每次每个国家最多获选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生效后,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的规则将发生变化。
沈志祥司长透露,中方正在加紧“应变”:计划10月底到11月初召开中国传统医药申遗委员会会议,重点研究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计划、内容和策略。记者看到在申报进度报告中写着:“建议由我局从国家的战略高度提出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希望能引起有关国家领导人的关注,优先申报。”
而中医药在之前的6月份被确定为中国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中医药申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奠定了基础。在国家级名录的十大类中,传统医药独占一大类,共计9项(全部名录为518项)。
“韩国申请端午祭能够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韩国对传统仪式保留非常完整;而与端午节相比,中医对传统传承更为完整。”沈志祥司长对中医药申遗的成功充满信心。
韩国也曾尝试废除传统医学医药
韩医在韩国历史上的存废之争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之略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国际先驱导报驻首尔记者干玉兰 近来,国内网上轰轰烈烈地开展着一场关于是否要废除中医中药的大讨论。而韩国也曾一度排斥传统医学,提倡过以西医为唯一医疗体系。那么,韩国当时的情况如何?经历过危机后,传统医学在韩国如何生存呢?
在日本侵占朝鲜半岛前,韩国的医疗体系中唯有“汉医”(亦称“韩医”)。韩国1952年制订《国民医疗法》时,规定汉医与西医在韩国的法律地位相同。1962年,韩国政府将《国民医疗法》作了全面修订后更名为《医疗法》,废除了韩医师制度。但在韩医学界的极力反对下,韩国政府遂又于第二年修订《医疗法》,韩医师制度这才得以发展至今。
进入上世纪90年代,韩国的医生协会和药剂师协会提出改革方案,建议韩国政府实现韩医与西医结合的一元化。其理由是:韩医在诊断时很大程度依赖经验与主观判断,没有科学根据,不像西医是根据病人的各种明确症状对症下药。对此,绝大部分的韩医师们持反对意见,认为西医与韩医在诊断和治疗上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差异。由于韩医师们的积极斡旋,韩医再次度过危机,这也为韩医迎来了发展的新时机。
为了韩医的发展,韩国政府开始强化标准化管理。韩医必须经过6年的韩医学专业课程学习,通过全国统一资格考试,方可获得行医执照。韩医和西医是独立、并行的两行医疗体系:韩医院里韩医师不能采用西医设备和诊疗手段,西医院里西医既不能开韩医药方也不能用针灸治疗。对韩药标准,韩国分别有《韩国药典》及《天然药物标准》。韩国保健卫生部还规定了《本草纲目》、《东医宝鉴》等数十种古典医书里的处方,无须做临床等各种试验,即可由药厂生产。
韩国保健福祉部还于去年年底制订了《第一个韩医韩药发展5年综合计划》,计划在2006年至2010年间投入7.62亿美元,使韩医韩药朝着科学化、产业化和全球化的方向发展。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韩国积极举办韩医学国际博览会、韩医研究院抓紧进行海外韩医学古文献调查研究工作(这项工作主要是在中国各地医学院和图书馆进行)、促进在韩国国立大学里设立韩医学系和韩医学研究生课程等等。
如今韩国将在中医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传统医学——韩医学及韩药视为新的经济发展增长点,是否值得引起中医发源地——中国的思考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