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日上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中医针灸”已正式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据医生介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所定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两大类:一是濒危、亟待抢救项目“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是历史悠久、具有民族特性优秀项目“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此次中医针灸申遗属于后者,即《公约》第二章第2条所规定“有关自然界与宇宙的知识和实践”领域。
作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独特医疗方法,针灸迄今已有2000至3000年历史。以“天人合一”整体观为基础的针灸,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针灸通过非药物的物理刺激,激发人体自我调节功能,实现健康目的。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形成了关于经络、腧穴与腧穴主病的理论,产生了一系列治病方法。
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吴刚披露,2008年9月我国中医药申遗委员会最初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的项目为“中医”,此后在2009年10月改为“中医针灸”申报。对此,申遗医生组成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副所长黄龙祥告诉本报记者,现代主流医学讲求结构性,在解剖学、形态学分析方面做得非常充分。其对人体与生命的认识,基本采用分析理念,却对整体把握、尤其是普遍联系观察较少;而对生命规律的把握,若弄清楚结构间的整体关联,才能更加完整。“作为传统中医中与西方医学秉持不同思维、内涵科学理念的针灸,恰恰可为主流医学与现代生命科学提供借鉴与启迪。而且,针灸是中医文化领域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项目,有其具体形态,更易被人理解。”
据邻国史料记载,针灸在我国古代南北朝之后,就逐渐流传至日本、朝鲜,并渐次传入其他国家,堪称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先导;目前中医针灸为越来越多人使用,全球有160多个国家地区使用针灸。与会医生同时指出,传统针灸疗法发展至今,亦存在着危机与难题。
“随着现代科技和医学的普及,中医针灸理论及其文化内涵却被忽略和淡化,某些需要长期实践体验才能掌握的特色技法,各种散落于民间的家传针刺方法、绝技,大多后继乏人,正濒临绝迹危险。”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说,一方面现代科技方法的引入,赋予了针灸很多新内容。比如,电针疗法、激光针灸、穴位注射、腧穴药物贴敷、腧穴磁疗、腧穴红外辐射等治疗方法配合使用,提高了针灸治疗效果;但另一方面,针灸传统技法和经络腧穴相关治疗方法,正越来越少被现代针灸医生使用。
王国强分析,中医针灸有四大基本要素:一是两个基本工具——艾(灸的原料)和针,二是针灸有特定穴位,三是针、灸各有方法,均需理论和技能要求,四是中医针灸必须遵循中医整体观和经络学说。“但眼下,真正运用中医理论指导,科学运用针灸方法,针对不同疾病采取不同经络穴位治疗——这种技能的把握和理论应用,正在逐渐淡化消亡,甚至扭曲。与此同时,针灸在走向世界过程中,有些地区仅仅将其理解为刺激某一部位,不遵循中医理论使用针灸的情况很多见。”
医生们呼吁,传统中医针灸已流传了几千年,如何保护并传承其文化理论精髓与基本技能,是申遗后更重要的课题。在针灸医生看来,这恰恰是个很严峻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