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16日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中医针灸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所有从事中医针灸行业的医务人员都将这一天视为一个节日。
然而,高兴之余,不少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虽然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但现在在中国国内学习中医的人其实越来越少,反倒是此前和中国因为针灸有过争议的韩国人表现得非常积极。
标准之争
中韩两年前争“针灸”
中韩的针灸之争在2008年7月份最为激烈,省中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艾炳蔚告诉记者,那时WTO发布了针灸穴位国际标准。韩国韩医协会随即表示,该标准99%的穴位采用了韩国的穴位布局,称韩国韩医学的针灸术已成为国际标准。
此消息一出,就遭到众多医生的质疑。据艾炳蔚介绍,针灸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从2003年起,WTO就致力于以中日韩三国为中心,制定一个针灸穴位国际标准。3年后,中日韩三国针灸学界代表达成一致,即以中国“针灸学鼻祖”皇甫谧著作《针灸甲乙经》为基础,制定国际标准。
“目前,在361个国际标准穴位中,有359个穴位定位与中国国家标准相同。”艾炳蔚说,这标志着中医针灸起源于中国。艾炳蔚说,中国针灸穴位之所以成为“国际标准”,主要归功于我国有完整的古代典籍和统一的国家标准。
枯燥深奥
中医专业学生越来越少
虽然,我国中医针灸已申遗成功,但记者了解到,目前中医针灸行业却身处困境。
15年前,现任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医生陶雪芬从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针灸专业毕业,那一届,南京只有他们学校开设了针灸专业,且仅有一个班,32名学生。“班里好多男生因为喜欢武侠小说里的中医术才去学的。”
然而,经过5年学习,真正留下来从事中医专业的同学却非常少,“估计只有10名不到,而南京只留下两名。”陶雪芬就是其中之一,“学中医真的很枯燥,没有一定文言基础功底的人,会崩溃,上学的时候连周易八卦也要读。”
身为一个长期从事针灸行业的医生,陶雪芬自然为中医针灸入遗而兴奋,但她同时也不否认,当国际上把中医针灸当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针灸正面临着无人传承的困境。
魅力不小
学中医的留学生挺多的
艾炳蔚和陶雪芬有着同样的感受,不过他觉得更加尴尬的是,在很多中国学生坚持不下去,都转行去做西医的时候,来中国学习中医针灸的外国留学生却是越来越多。
艾炳蔚告诉记者,到省中医院学习针灸的留学生来自德国、韩国、澳大利亚、巴西、新加坡、美国、秘鲁等国,其中韩国人最多。“目前正在省中医院学习针灸的10名留学生中,韩国留学生就有4名。”
艾炳蔚表示,很多中国学生中途转行是因为学中医要熬很多年才能出头,以他本人为例,从1982年学习中医本科以来,中途8年一直在读书,在上海中医药大学拿了博士学位后,又来南京中医药大学攻读了博士后,“熬到现在的科室主任医师,足足熬了15年。”
亚运会运动员
盛赞中医针灸
这次广州亚运会组织方专门在亚运城运动员村为运动员和教练员们开设了中医门诊,神奇的针灸、拔火罐引得好奇的外国运动员趋之若鹜。
16日,亚运城运动员村医疗门诊部称,门诊部开业运营二十多天,273名医疗志愿者已“接待”过600多人次的外国运动员。
统计发现,外国运动员就诊最多的科室是康复理疗科,其中过半主动提出想尝尝针灸理疗。他们接受这种理疗方法,一是想尝尝鲜,但主要目的是希望通过中国特色理疗方法,一般而言,东南亚、日韩运动员最能接受,其中又以游泳、板球、举重等赛事的运动员为主。
不少运动员经过理疗后,感觉很好,称赞针灸理疗确实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