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人口超过600万的“春城’昆明,正在遭遇十年来最严重的一次血荒。其比较安全的血液储备量应该是在40万到50万毫升之间,但是现实情况却是在昆明的中心血库里存量只有2万毫升,仅为应达库存的二十分之一,以至于出现了住院等待手术的病人要自己打电话,甚至出院去联系血源这样的情况。
无独有偶,就在昆明遭遇“血荒”之时,近日,多家媒体相继报道了北京、武汉、南京、青岛等多个地区血库库存频频告急,血源保障预警连续升级,医院因缺血导致手术推后,病人的生命危在旦夕……“血荒”这个词语进入了大众的视野,成为人们竞相讨论的焦点。
关于“血荒”的新闻屡见不鲜,可是像今年这样,“荒”的时间之长、地方之多,程度之重,实属罕见。
“血荒”闹得人心惶惶,人们甚至“谈血色变”。中国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本应是供血充足,为何为频频出现“血荒”呢?
笔者认为,在“血荒”这个问题上,不能一味的将矛头指向社会公众和用血者,而是应该去探讨和寻找“血荒”背后的真正原因:当前的用血制度,使公众产生信任危机。
出现公众信任危机并不是空穴来风,一些民众最担心在无偿献血中感染艾滋病、乙肝等传染疾病,此外他们担心医院利用民众无偿捐献的血去做“血色交易”,从中牟取利益。甚至有个别地方曾发生“用血浆浇花”的事,让人感到震惊和气愤,也让献血者感到寒心。
血源多少跟有关部门采血的态度积极与否有较大的关系。事实上,采血的硬件条件不足,献血地点少、献血不方便,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按照卫生部《血站管理办法》规定,各地方血站不仅承担着临床用血采集、制备、贮存、供应和临床输血技术的科研的任务,还需在规定范围内开展无偿献血宣传,更要为献血者提供安全、卫生、便利的条件和良好的服务。
我国自1998年10月1日起实施无偿献血至今已有12年,但从各地频频告急的血荒来看,一个足以满足社会需求的稳定献血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
“血荒”引发整个社会的反思,不能一味的去挑战公众的“公信度”。要从根本上缓解“血荒”问题,关键是如何唤醒、发动公众参与献血。这也就意味着,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该先产生足够的危机感,具备忧患意识,祛除管理麻木心态,献血管理和使用要做到公开透明,维护献血者的利益,建立用血调剂机制等方面着手,并将其传达给社会公众,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说到底,要彻底解决“血荒”问题,关键看政府的决心,同时也需要全社会动员和行动,促成体制的改革,避免“血荒”再次重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