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肿瘤的治疗方法
主要纵隔肿瘤的分类:(1)胸腺瘤;(2)生殖细胞肿瘤;(3)神经源性肿瘤;(4)纵隔囊肿。
多数纵隔肿瘤在体检时偶然发现。肿瘤压迫毗邻脏器时可出现咳嗽、气促、痰血、胸痛、声嘶、上腔静脉综合征等相应症状。胸内甲状腺可有甲亢症状。胸腺肿瘤可并发重症肌无力。神经源性肿瘤可出现脊髓及周围神经压迫症状。
主要依据胸片、CT等影像学资料,根据肿瘤的位置、形态、密度、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得出初步诊断。如胸腺瘤主要位于前上纵隔,畸胎囊肿有时可见钙化影,神经源性肿瘤则常位于脊柱旁。
(1)胸腺瘤:约50%的胸腺瘤患者没有症状,或仅有咳嗽、气促、胸痛或发热等非特异性症状,很多患者是因重症肌无力就诊。需与胸腺增生、淋巴瘤相鉴别。首选根治性手术治疗,切除肿瘤及整个胸腺,伴重症肌无力者应清扫前纵隔脂肪。I期胸腺瘤术后复发率极低,单纯手术即可;II期、Ⅲ期者应行术后放疗;Ⅳ期患者应同时予以化疗。多数重症肌无力的患者术后症状改善,仍应继续服药治疗,逐步减量,根据症状调整药量。
(2)神经源性肿瘤:成人神经源性肿瘤多为良性,儿童约半数为恶性。可无症状,或有下肢乏力、感觉异常,胸背部疼痛或脊柱侧凸。一般影像学检查易于诊断。成人神经源性纵隔肿瘤逐步增大可侵入椎管,应积极手术切除。儿童恶性率高,应及早手术切除,术后根据病理性质采取进一步的辅助治疗。恶性神经源性肿瘤对放疗多较敏感, 化疗效果有待进一步验证。
(3)畸胎类肿瘤和囊肿:可分为表皮样囊肿、皮样囊肿、畸胎瘤。常见症状为胸闷、胸骨后疼痛、咳嗽、气促、心悸。恶变率较高,易继发感染。一旦诊断应积极手术切除,恶性畸胎瘤术后应放射治疗。
(4)纵隔囊肿:绝大多数为先天性良性病变,多见于中纵隔近肺门区域。多数无症状,支气管原性囊肿和食管原性囊肿与支气管或食管发生交通者可引起相应的临床表现。手术摘除预后良好。心包囊肿少有症状,典型病例可仅穿刺抽吸,CT随访,与恶性病变难以鉴别者可手术切除。非特异性囊肿以手术切除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