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印证“玩笑”的,是几个接受姑息切除的晚期患者。拗不过一双双痛苦的眼睛,汤钊猷偶尔也会为已经错过最佳手术期的晚期病人做些姑息性的手术切术,为的是希望以此减轻他们一些痛苦。但很快,汤钊猷就发现,这些勉强开刀的病人术后恢复并不好。而随后的动物模型研究更是发出一个令人警觉的信号:姑息切除可能促发残癌转移!
与某些手术“适得其反”的作用相比,放疗对于癌细胞的影响更为复杂。一群不幸患上肝癌的实验鼠在被送进放疗室的几天后,体内的癌细胞果真被消灭得干干净净;可怎料等到30天后再观察,本已低头的癌细胞转而发起大举反攻,甚至癌细胞的肺转移倾向比那些 “休养生息”的肝癌小鼠更高。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还真难以置信。 ”汤钊猷的心一再被矛盾所触动。
反思手术、放化疗与癌细胞转移之间的关系时,《自然》、《科学》、《癌症研究》等国际权威刊物上,也频频出现关于抗癌“反作用”的报道。 2007年,美国科学家发现患乳腺癌的小鼠在接受化疗或者放疗后,一种信号蛋白立刻吹响 “集结号”指挥癌细胞向肺部迁徙。沿着“反作用”线索顺藤摸瓜,研究者还发现,在癌症分子靶向治疗领域十分热门的抗血管生成药物,其实也是把双刃剑。这种药物在短期内可以抑制肿瘤周围血管生长,然而长期就会反而促进癌细胞扩散。使用这种治疗方式,对晚期肝癌往往只能让患者生命延长几个月。
对付癌症,“有时不治疗”是最好的方法
在临床中发现,癌症手术后,多数病人都会期待后续治疗,他称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否都要治疗,这得看病人的具体情况,“有时不治疗”是最好的治疗。显然,这个主张会引起很大的争议,不仅癌症临床医生不会同意,病人家属更不会同意。但汤钊猷指出,可别忘了这个说法有个前提“有时”。
在查房或会诊中,常常会提出减药甚至不用药,而不是加药。因为所有药物既有治疗疾病的一面,也有产生副作用的一面。他指出,就好比有人生病在家休息,如果每日有少数亲友来看望,病人会感到欣慰;但如果每日有几十位亲友来看望,这绝非好事,反而是在帮倒忙。尤其是在当前过度检查、过度治疗、过度用药的情况下,会让病人透不过气来。
而临床实践也发现,针对晚期癌症,除了对症治疗外,过分积极的抗癌治疗反而会增加病人痛苦。美国曾有研究表明,在65岁低危前列腺癌患者中,同立即启动治疗的病人相比,那些接受积极监测的患者可获得较好的生活质量。汤钊猷强调: “必须说明的是, "不治疗"并不是指消极对待,还是要鼓励病人尽量进食、适量活动,尽可能通过提高机体状况与癌抗争。 ”
此外,通常癌症患者的家属都会认为病人要多进补一些滋补品,可以起到增强体质、提高身体免疫力及抗癌能力、防止癌症转移和复发的目的。但这往往造成的结果便是,病人吃了很多平常不吃的东西。如果进补不当,常常适得其反,会导致癌细胞的快速生长,可谓得不偿失。汤钊猷指出,因此,癌症病人越是晚期,越要和平常一样清茶淡饭,甚至还要更清淡些。他说道:“我查房时,常常询问病人家属给病人带来什么菜,问下来大多是荤菜,很少有素菜。我一般都会提醒他们,下次带点绿色蔬菜来。 ”他表示,多吃素菜或者荤素搭配的目的是,避免进食过多荤菜,防止体内积聚热量过多而促进癌肿生长代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