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位女士的亲身经历:因乳腺红肿她去了A医院,医生A诊断为乳腺癌,在准备手术前再次检查时又被告知“不是”,要为她做穿刺检查,这位女士不能接受医院如此多变的诊断结果,转而又去了B医院,医生B直接要求她住院手术,如果是良性的就切掉,恶性的手术切除面积就大些而已……如果上述遭遇发生在您或者您的母亲、长辈、姐妹、朋友身上,您会作何感想?
出现类似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现行医疗服务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疾病治疗需要,不能适应病人在服务上的整体需要,亟待改善。国内乳腺外科权威医生,北京天宜乳腺医院方志沂院长认为,医患关系问题一直很受关注,由此引申出的医疗服务模式问题更应引起高度重视。
为早发现开辟新渠道
方志沂院长指出,乳腺专业的治疗,特别是乳腺癌,越早发现治疗效果越好。什么叫“效果好”?那就是不会丢掉乳房,而且病人可以长期生存。做到治疗结束后不影响寿命,癌症治疗达到这一点很不容易,而一旦失去乳房必然会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病患角色和身体缺陷长期困扰病人,这种心态和情绪严重影响治疗效果,促使肿瘤复发转移,带来新的健康问题,随着数量积累从医学问题转化为社会和文化问题。
各大医院都在提倡乳腺癌的早期发现,早期发现的概念——乳腺癌从细胞癌变开始到长成可以摸得到的肿块,一般是两三年的时间,早期发现就是要在能摸到之前发现乳腺问题,这样保乳的几率大,治疗的效果好。作为国家确定的基本卫生政策,政府也大力开展“宫颈癌、乳腺癌”的两癌筛查工作,如何能为“早发现”提供更全方位地手段和途径?传统的出现症状才去医院看病的就医模式肯定无助于“早期发现”。方志沂院长认为,乳腺癌是可以通过医院服务模式的调整和转换,大幅度增加和提高它的治疗效果的,这就是“早发现”渠道的新方向。
为病人铺好绿色通道
乳腺癌的预防从客观上要求在健康的时候就要定期做检查,而有病才去医院诊治,天经地义,医生工作量很大,如果再让他们服务健康人群,也不切实际。现代“疾病谱”演变和疾病诊断治疗发展带来新的健康医疗服务需求,凸显传统医疗服务模式不能适应和满足的多种弊端。
乳腺癌的现代综合治疗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药物靶向治疗、生物治疗等,最后还应加上乳腺的修复,以上才构成当代乳腺癌完整的治疗环链。病人从检查、确诊到完整的治疗结束,一般都需要半年左右的漫长过程,要找不同的医生要接受不同的治疗方案……这条就医之路比较艰难繁琐,对病人及其家庭犹如雪上加霜,形成极大负担,加上对治疗的理解不足,治疗带来的痛苦,侥幸心理等各种原因,很容易让病人半途而废放弃求治,没有到位的配套服务就算设备和技术再高科技也难以发挥作用,影响病人自己也波及他的亲朋好友。
因此,方志沂院长认为,推广整体化服务平台很必要,将所有涉及项目的一流医生和诊疗设备集中起来,真正考虑病人整体需要的专项乳腺病临床服务,是医疗服务的新模式之一,而目前公众对这种医疗服务模式是缺乏有效认知的。
为技术资源物尽其用
方志沂院长说,医院的服务模式从看“病”不看“人”,到看“病”又看“人”,这不但是社会文明的进步,也反映健康价值取向的变化——强调病人在治疗中要整体获益,所有对病人有效的方法都是恰如其分的,像化疗完成不及时、放疗时间被耽误、能够做内分泌治疗的不做或做得不好……这都使得治疗效果大打折扣。一旦出现问题,不能责怪病人,病人不懂,因为医患信息在理论上是不对称的,方院长建议医生不仅仅要把掌握的信息资源传达给病人,还要让病人了解并接受,所以要积极推广整体治疗、提倡管理医疗,所谓“管理”就是要替病人“决策”,但这个决策并非全权代言而要在与病人充分沟通后制定双方认可的方案,这同样也可使先进的技术资源得到公平、公正的价值体现。
为医生创造高端互动
贴心的服务背后往往需要强有力的后台支撑,方志沂院长介绍,天宜乳腺医院刚刚开业,就将聘任的一位知名医生送往全球肿瘤研究的摇篮——美国德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做为期一年的访问教授,很多人都对医院的这一做法连续发问:“他一去不回怎么办?”“回国后另谋他处怎么办?”但方院长则表示这也是医院对支持新型医疗服务模式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而且这只是"打前站",将有更多的人员交换计划,与世界一流权威医疗和研究机构建立频繁地对话、沟通与交流,是医院的战略发展措施。与国内知名医疗学府也正在开展持续的人员培养和技术交流,包括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所做的这一切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和长时间的历练,目的只有一个,为病人提供世界级一流的医学服务。对此,医院是需要具有勇气的,医院之所以敢于在这个层面上大力追求,显示出医院长期发展、做强、做一流医疗机构的目标和决心,也透露出医院看到新型医学服务模式所具有的商业价值,在经历推广、认可,品牌树立,业务量上升、收益提高后必然会形成良性循环,进而以一流医疗技术和充分人性化服务作为竞争力……公众就不得不对有这样魄力的民营医院重新审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