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 专科导医 >> 妇科 >> 不孕不育 >> 不孕不育资讯 >> 正文

妊娠剧吐对孕母和胎儿有什么影响


日期: 2016 - 04 - 15   作者:   来源: 99   责编: gsc   阅读次数:
本文摘要: 妊娠早期,部分孕妇于晨起或饭后出现恶心、呕吐等现象称为妊娠呕吐。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不影响身体健康及工作,经过适当的生活调理即可自愈。少数孕妇呕吐频繁,滴水不入,引起明显的脱水及酸中毒,称为妊娠剧吐。

  妊娠早期,部分孕妇于晨起或饭后出现恶心、呕吐等现象称为妊娠呕吐。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不影响身体健康及工作,经过适当的生活调理即可自愈。少数孕妇呕吐频繁,滴水不入,引起明显的脱水及酸中毒,称为妊娠剧吐。

  妊娠剧吐对孕母和胎儿都是不利的。持续妊娠剧吐的患者由于蛋白质及糖的缺乏,以致体重明显下降,热量不足,机体转而动用脂肪,脂肪氧化不全,产生酸性代谢产物而出现酮症。由于水盐(电解质)及新陈代谢紊乱,还可以出现碱中毒或酸中毒。严重妊娠剧吐甚至可出现贫血、黄疸,重度脱水引起肾功能损害。胎儿因母体营养及代谢紊乱,发育受到严重影响,有的可因维生素、微量元素的缺乏导致胎儿发育畸形甚至胎儿发育停滞,迟缓或死亡。

  妊娠剧吐对孕妇和胎儿都带来不良影响,妊娠剧吐的患者应进行积极的治疗,主要是包括调整患者的精神状态,注意多休息,适当应用一些镇静、止吐药物,纠正脱水及缺盐等。

  妊娠呕吐的患者如能很好地调理自己的饮食起居,如少食多餐,选择富含蛋白质及维生素的食物,避免进食过多的油腻食物,安排适当的休息;必要时辅以药物治疗,便可以避免发生妊娠剧吐。此外,妊娠剧吐患者的治疗应彻底,否则还可复发。如果经治疗病情仍不改善,甚或病情继续发展者,应考勤虑中止妊娠,以保证孕妇的生命安全。

  妊娠剧吐的原因  不同的人在怀孕的时候会出现不同的症状,而呕吐是大多数人不可避免的。当然,有些人妊娠呕吐只是轻微的,而有些人则会出现妊娠剧吐的情况,这就非常令人难受了。那么,导致妊娠剧吐的原因有哪些?

  孕妇在早孕时出现头晕、倦怠、择食、食欲不振、轻度恶心呕吐等症状,称早孕反应。早孕反应一般对生活与工作影响不大,不需特殊治疗,多在妊娠12周前后自然消失。少数孕妇早孕反应严重,恶心呕吐频繁,不能进食,影响身体健康,甚至威胁孕妇生命时,称妊娠剧吐。其临床表现差异很大,绝大多数患者经治疗后痊愈,极个别患者可因剧吐而死于某些并发症,如酸中毒、肝功能衰竭等。

  1、中医病因病机:中医对妊娠剧吐的认识由来已久。早在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恶阻候》中已指出“妇人元本虚赢,血气不足,肾气又弱,兼当风饮冷太过”,致脾胃虚寒,“心下有痰水“而致病。宋代严用和《济生方》中有“此由妇人本虚,平时喜怒不节”一说,认为本病可由情志因素致病,与肝有关。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完善,逐渐形成了本病“木旺克土,肝胆犯胃”理论。一般认为,发生本病的主要机理是冲气上逆,胃失和降。盖因受孕之后,经血不泻,阴血下聚以养胎,冲气偏盛,易循气街沿阳明胃经上逆犯胃。而本病发生的关键取决于孕妇的体质因素以及脏腑功能的失调。若脾胃虚弱、肝胃不和、痰湿等致冲气上逆,胃失和降,则发为本病。

  2、西医病因病理:早孕反应的原因可能与体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增多、胃肠功能紊乱、胃酸分泌减少和胃排空时间延长有关。0.3%~1%的孕妇会发生妊娠剧吐,多见于年轻初产妇,一般认为与HCG显著升高有关。其依据是,早孕反应出现与消失的时间与孕妇血HCG值上升与下降的时间相一致。葡萄胎、多胎妊娠孕妇血HCG值明显升高,剧烈呕吐发生率也高,说明妊娠剧吐可能与HCG水平升高有关。但临床表现的程度与血HCG水平有时并不一定成正比。精神过度紧张、焦急、忧虑及生活环境和经济状况较差的孕妇易发生妊娠剧吐,提示此病可能与精神、社会因素有关。近年研究发现,妊娠剧吐还可能与感染幽门螺杆菌有关。

  妊娠剧吐的原因有多种,孕妇可根据自身具体情况找出原因。但是,妊娠剧吐怎么办?医生建议各位妊娠剧吐厉害的准妈妈,平时要注意少吃多餐、多吃富含维生素B6的食物、避免油腻油炸类食品、保证充足睡眠、保持心情愉快等,这些其实都是有效缓解妊娠剧吐的好方法。


 ·  胎儿发育迟缓是什么原因?
 ·  孕妇如何睡觉对胎儿最好?
 ·  孕期长期熬夜易影响胎儿发育
 ·  孕期哪些检查可预测胎儿健康
 ·  胎儿发育不良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上一条资讯:
下一条资讯:
中国导医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中国导医网同意并注明出处。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 地方分站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Copyrights @ 2005-2016 东亚医讯-导医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216436号 京卫网审[2010]第00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