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 专科导医 >> 妇科 >> 不孕不育 >> 不孕不育资讯 >> 正文

女人如何选择避孕方法?


日期: 2010 - 03 - 16   作者:   来源: 39健康网社区   责编: 马文玲   阅读次数:
本文摘要: 选择避孕方法包括初为人母;母乳喂养宝宝;你的月经有点不正常;你遭受了人流手术之苦等等。

  避孕对于女性来说也是一门学问,那么如何做好避孕措施呢?应该如何选择避孕方法呢?下面导医网为您介绍一下。

  你初为人母

  最好不要用每天服用避孕药,因为刚做了妈妈的你一定是忙得焦头烂额,搞不好就要忘记服药导致避孕失败。

  使用避孕套,或采用体外射精法,因为此时你和另一半的性生活已经比较成熟,能够掌握和控制性生活的时间和射精的时机;也可以放置宫内节育器,此时放节育器还有促进子宫收缩的作用。不过如果你做的是剖腹产,还是先使用前两种避孕法为好,半年之后再放可以给子宫充裕的恢复时间。

  你选择母乳喂养宝宝:

  身处哺乳期的你体内孕激素水平较高,孕激素能够抑制排卵,本身就有一定的避孕作用,但这期间极容易出现突发排卵的状况,因此你不能用安全期避孕法;雌激素和孕激素合剂的避孕药会抑制乳汁分泌并通过乳汁进入婴儿体内,影响婴儿生长发育,也不宜选用。

  首选工具避孕,比如避孕套、宫颈帽或放置宫内节育器,或者选用不被身体吸收的外用避孕药,比如避孕药膜、药栓。

  你的月经有点不正常

  经量过多的话不要放置宫内节育环,它的刺激容易使经量更多;经量过少甚至经常停经则不要服用避孕药。前者用口服避孕药有减少经量的作用;后者放置宫内节育器比较好。

  你遭受了人流手术之苦

  一来子宫需要一段时间恢复,二来手术后14天左右又逢排卵期,所以术后一个月内应该对向你“示爱”的他说“不!”人流手术时如果子宫收缩得好,最好在当时就放入节育器,既省时间又少麻烦。但是对用过节育器却多次脱落甚至戴器妊娠的人,还是用避孕套比较好。

  你与他久别重逢

  不要使用安全期避孕法。因为在兴奋之中你很可能会“即兴排卵”或“提前排卵”。使用避孕套、口服探亲避孕药,还可以服用紧急避孕药。

  你是过敏体质

  外用的避孕药膏或药膜容易引起阴道黏膜过敏,宫颈帽或宫内节育器会使分泌物增多引起炎症,如果你是严重的过敏体质,或许连避孕套也适应不了。

  你选择避孕方法时注定要受到不少限制,如果月经规律,最好使用安全期避孕法;如果你和老公已经为人父母,也可以考虑一方做绝育手术。

  你或他患有乙肝

  如果患病的一方是你,那么你不宜服用会加重肝脏负担使病情恶化的避孕药,也不宜放置宫内节育器,因为肝功不良使你体内的凝血酶原减少,凝血功能受到影响,容易出血,节育器会引起月经过多或子宫出血。

  首选避孕套,它能避免乙肝通过性生活传染,其他任何避孕方法都没有阻隔传染病的作用。

  你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肾炎

  不要尝试任何口服药物或注射药物、皮下埋药等方法,因为那会加重脏器负担使你原有的病情恶化。

  最好使用工具避孕,比如避孕套、宫颈帽。因为你的病情给将来怀孕增加了危险系数,所以如果决定终生不育,也可以去做绝育手术。

  你总是被痛经骚扰

  放置宫内节育器等方法会加重痛经。首选口服避孕药或注射避孕药、皮下埋药等方法,因为药物中的雌孕激素对痛经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你不够“湿润”

  不要服用只含孕激素的避孕药,它会使你“更多干燥,更少快感”。可以服用含雌激素的避孕药,放置宫内节育器或阴道环,它们能使阴道更润滑、分泌物更多。

  你患有阴道炎

  慎用避孕套,因为乳胶可以加重阴道炎的症状或导致阴道过敏。

  最好使用安全期避孕法,精子可以消毒杀菌,对慢性阴道炎有一定治疗作用。若你病情较轻,服用避孕药为好;病情较重较急时应暂停房事,也免得交叉传染给爱侣。

  你患有宫颈糜烂或慢性盆腔炎

  不能在宫内放节育器,那样会刺激宫颈黏膜加重炎症水肿。最好让他使用避孕套,或使用安全期避孕法。

  你的乳房长有肿块

  如果肿块诊断不清或有恶变的可能,千万不要服用任何避孕药,以免加重病情。宜采取工具避孕,比如避孕套或宫内节育器、阴道环。

  导医网温馨提示:选择避孕方法要科学,祝您和您家人健康。


 ·  避孕套能防艾滋病吗?
 ·  避孕备孕情侣夫妻要记牢
 ·  不同阶段避孕健康常识
 ·  女性经常吃避孕药七大危害
 ·  吃什么中药可以避孕?
上一条资讯:
下一条资讯:
中国导医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中国导医网同意并注明出处。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 地方分站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Copyrights @ 2005-2016 东亚医讯-导医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216436号 京卫网审[2010]第0050号